
新疆油田启动的中国石油最大规模“新能源+煤电+CCUS”一体化项目,标志着我国CCUS产业从战略布局迈向规模化实践的新阶段。以下从项目特点、战略意义和产业格局三方面分析:
一、项目核心特点
规模创纪录
该项目总规模为 400万千瓦新能源+2×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+200万吨/年二氧化碳捕集,其中一期工程以264万千瓦光伏为基础,配套燃煤机组深度调峰和100万吨/年碳捕集。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94.5亿千瓦时(绿电41.7亿千瓦时),捕集二氧化碳100万吨。全产业链示范
首次实现从 煤电烟气碳捕集到油田利用与封存 的全链条整合,覆盖能源生产、碳减排、石油增产等多个环节,形成“减碳-增产-强网”的闭环。技术突破
采用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深度调峰技术,结合大规模光伏发电,解决电网调峰压力;碳捕集系统通过液化提纯工艺,实现二氧化碳纯度达99.9%以上,并用于油田驱油增采。
二、战略价值
能源结构优化
项目通过“火电+新能源”互补模式,提升北疆电网稳定性,为新疆八大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可靠能源支撑。碳减排与经济效益双赢
每注入3吨二氧化碳可增产1吨原油,既降低碳排放(预计年减排100万吨CO₂),又提高油田采收率,形成“以碳换油”的可持续模式。区域协同发展
项目打通煤、电、油、气、氢等多产业链,推动克拉玛依从传统能源基地向综合低碳能源枢纽转型。
三、CCUS产业新格局
政策与资源驱动
新疆三大盆地(准噶尔、塔里木、吐哈)的二氧化碳封存潜力约40亿吨,叠加政策支持,吸引中石油、中石化等企业加速布局CCUS项目。技术创新规模化
新疆油田已建立 采购-运输-注入 三段式管理模式,通过157条运输路线和24小时调度系统,解决碳价高、运力不足等瓶颈。全国产业提速
除新疆外,松辽盆地300万吨CCUS示范工程、胜利油田百万吨级项目等相继启动,我国CCUS产业年产能已达150-160万吨,企业数量增长数十倍。

项目情况:
本期建设2×66万千瓦超超临界、间接控冷燃煤机组、配套建设100万吨/年二氧化碳捕集。还包括高效超超临界锅炉及汽轮发电机组、辅机、水系统、燃料系统、智慧电厂、构筑物等配套工程,以及煤电项目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等。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发电量52.8亿千瓦时,将有力推动区域能源产业发展和用能结构改善,有效缓解地区电网调峰压力,为新疆北疆区域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电源支撑,并通过打通煤、电、油、气、新产业链,充分实现减碳、增产、强网、稳电多重效益。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化学吸收法工艺,核心装置胺液循环量达 2300 立方米/小时,相当于每小时处理一个标准游泳池水量。再生能耗控制在2.25GJ/吨CO₂以内,较传统工艺降低约15%,创造国内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新标杆。捕集的二氧化碳将全部用于油田驱油封存(CCUS-EOR),预计可提升原油采收率8%-12%,实现“碳捕集 - 利用 - 封存”全链条闭环。

多能互补模式
新能源发电:一期光伏装机264万千瓦,年绿电产量41.7亿千瓦时;
煤电调峰:2×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,年火电产量52.8亿千瓦时;
碳捕集:一期配套100万吨/年二氧化碳捕集能力,捕集后的CO₂用于油田驱油增产。
产业链整合
打通 煤、电、油、气、新能源 全产业链,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与碳资源循环,如捕集的CO₂用于油田驱油,提升原油采收率。
值得关注的是,项目与在建的2×660兆瓦煤电项目深度协同,通过新能源电力驱动碳捕集装置,构建能源生产与碳减排的闭环系统。这一创新模式将使燃煤机组实现近零排放,开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新范式。
近两年来,中国石油将CCUS纳入绿色低碳产业“五大工程”,启动以“四大六小”为中心的CCUS专项建设,全面推进CCUS产业发展,迸发出中国石油绿色低碳转型的澎湃动能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实现国家“双碳”目标贡献石油力量。 CCUS在各油气田企业全面开花,CCUS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取得多项重要进展,支撑中国石油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迈上新台阶。 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提出,中国石油将发展CCUS摆到公司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领域重点推进,启动以大庆油田、吉林油田、长庆油田、新疆油田“四大示范工程”和辽河油田、南方勘探开发公司、冀东油田、华北油田、吐哈油田、塔里木油田“六个先导试验”为主要内容的CCUS专项工程,推动CCUS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。 目前,中国石油在CCUS领域创建了碳捕集与输送、油藏工程、防腐、封存监测、地面配套、产业战略及标准体系等30项关键技术,埋存与利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,形成了捕集、运输、利用和埋存全产业链技术体系,汇聚成CCUS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。油采收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