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会新闻 行业新闻 媒体报道
汇丰石化的倒下!地炼时代的黄昏!

1.png

2025年8月7日,淄博中院的破产裁定书,为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画上了句号。这家成立于1992年、曾位列中国500强的“山东地炼五虎”之一,在行业寒冬中轰然倒塌。

这不是孤立事件。东营、潍坊、淄博……山东多个地级市近年已有多家炼化企业宣告破产。汇丰石化的特殊性在于,它曾是年营收超500亿元的行业标杆,它的倒下标志着地炼行业的危机已从边缘企业蔓延至核心阵营。

汇丰石光的辉煌历程,堪称中国民营炼化发展的缩影。

在“五虎将”鼎盛时期,山东地炼占据全国炼化产能近四分之一,形成独特的“地方炼化军团”。这些企业多数诞生于1990年代,依托山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沿海区位优势,在国有石化巨头的夹缝中闯出一条生路。

汇丰石化所在的桓台县,一度因这家企业而财政丰盈。巅峰时期,公司拥有1000万吨/年的原油加工能力,产品覆盖丙烯、聚丙烯等高附加值化工品,构建了从炼油到化工的完整产业链。

这样的巨头为何会走到破产境地?

表面看,直接原因是资金链断裂。2025年初多家银行要求提前清偿借款,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但深层病灶早已埋下。

首先是政策环境的剧变。2021年国家发改委调整原油进口政策,汇丰石化失去了宝贵的原油进口配额。这意味着它只能炼制价格更低但腐蚀性更强的高硫高酸原料,设备损耗和维护成本急剧上升。

与此同时,国家消费税抵扣政策调整,让地炼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。在政策收紧的背景下,银行信贷快速抽离,形成了致命的连锁反应。

更根本的是市场结构的颠覆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%,汽油消费提前达峰并进入长期下降通道。曾经支撑地炼企业生存的成品油市场,正在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萎缩。

2.jpg

汇丰石化的困境揭示了整个地炼行业的系统性危机。

规模劣势无法弥补。地炼企业多为500万吨以下规模,与国有炼化动辄2000万吨以上的单厂规模相比,能耗和成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。在碳达峰、碳中和背景下,这种高能耗、高排放的产能首当其冲成为被淘汰对象。

转型之路举步维艰。向高端化工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,而行业下行周期中,企业既无资金也无意愿进行长期投资。裕龙岛等大型一体化项目拿走了大部分政策资源,进一步挤压了中小地炼的生存空间。

地方财政的隐性危机同样值得警惕。在山东多个县市,一家大型地炼企业往往贡献了当地财政收入的20%-30%。这些企业的倒闭不仅带来就业压力,更可能引发地方债务的连锁反应。

3.jpg

地炼行业的出路何在?

从产业规律看,集约化是必然趋势。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应,淘汰落后产能,是行业自救的唯一路径。但这个过程注定痛苦——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找到接盘方,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愿意放弃这根“财政支柱”。

技术突围是另一条路。部分地炼企业开始转向特种油品、高端润滑油、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,避免与国有巨头正面竞争。但这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,对习惯了“大进大出”传统模式的地炼企业而言,无异于二次创业。

最残酷的现实是:这个曾经创造无数财富神话的行业,正在经历不可逆转的收缩。就像当年的纺织业、煤炭业一样,地炼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。汇丰石光的破产,不过是为这个时代提前写下了注脚。

在新能源革命的洪流中,传统石化产业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寻找自己的诺亚方舟。而对于大多数地炼企业来说,留给他们的时间,真的不多了。